什么是耕地?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21世纪,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下面就针对耕地的含义与概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耕地含义
“耕地”,从字面理解就是用以耕作的土地。在土壤学中将耕地划分为耕作土壤,即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生产活动(耕种、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土壤。中国通用的“耕地”概念源于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该《规程》指出耕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 轮歇地、革田轮作地和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还包括南方宽<1.0 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规程》将耕地分为五个二级类: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耕地保护工作的不断实践,耕地概念在不断扩展。
根据2007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编码》( GB/T 21010 - 2007),耕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二级类里面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
耕地概况
1.世界耕地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到2005年,世界耕地总面积为142 117万公顷, 约占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0 000万公顷的34%,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 340 000万公顷的11%。
从现有耕地的区域分布来看,亚洲耕地面积为51 146万公顷,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36%;欧洲耕地面积为28 007万公顷,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20%;北美洲耕地面积为22 011万公顷,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5.5%;非洲耕地面积为21 312万公顷,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5%;南美洲耕地面积为10 832万公顷,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5%;中部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耕地面积为3 662万公顷,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2.5%;大洋洲耕地面积为5 146 万公顷,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3. 5%。
全世界耕地面积达到1 000万公顷以上的国家一共有26个:美国,17 445 万公顷;印度,15 965万公顷;中国,14 330万公顷;俄罗斯,12 178万公顷;巴西,5 900万公顷;澳大利亚,4 940万公顷;加拿大,4 566万公顷; 乌克兰,3 245万公顷;尼日利亚,3 200万公顷;阿根廷,2 850万公顷;墨西哥,2 500万公顷;土耳其,2 383万公顷;印度尼西亚,2 300万公顷;哈萨克斯坦,2 236万公顷;巴基斯坦,2 128万公顷;苏丹,1 943万公顷;法国,1 851万公顷;伊朗,1 653万公顷;南非,1 475万公顷;尼日尔,1 448 万公顷;泰国,1 420万公顷;西班牙,1 370万公顷;埃塞俄比亚,1 312万公顷;波兰,1 214万公顷;德国,1 190万公顷;缅甸,1 007万公顷。
从总体上分析,无论是耕地的洲际分布还是耕地的国家分布,都呈现十分不均衡的特征。尤其是考虑到人均耕地水平的因素,耕地分布不均衡特征更为明显。在洲与洲之间、国与国之间,人均耕地占有水平差距很大。具体而言, 欧洲与北美洲的耕地面积之和,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近40%;而两洲人口之和,则不超过世界总人口的20%。就国家来看,发达国家人均耕地占有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人均耕地占有水平均居世界前列,英、法等欧洲国家人均耕地占有水平也居世界平均水平之上。 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人均耕地占有水平则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对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和非洲、南美洲等农业欠发达地区耕地面积的统计分析中,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世界耕地面积增量分布也呈现不均衡性。世界耕地增加面积,主要集中在非洲等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农业生产率较高的美国、加拿大、欧盟、俄罗斯等国家的耕地面积总量则出现下滑趋势。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在过去40年间,耕地面积也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
总之,世界耕地资源分布及耕地增量分布都呈现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影响耕地、淡水资源之间及其与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和配置,制约一 些耕地粮食增产潜力的释放和发挥。此外,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造成耕地质量下降,世界可利用耕地不断减少。
2.中国耕地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我国耕地面积位列世界第2位,占国土总面积的12. 84%,但人均耕地占有量仅排世界第67位,而且由于我国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区域差异明显,各区域间耕地人均占有量分布极不平衡。
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水平较差。首先表现在水土资源配置不佳,中低产田过多。淮河以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的60%以上,而水资源总量却不足全国的20%,长江以南耕地占全国35%,但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中约54%分布在平原、盆地,46%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这种分布格局造成包括贫瘠耕地、渍涝水田、渍涝旱地、盐碱耕地、坡耕地、风沙耕地等在内的中低产田比重过大,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71.3%。其中,中产田面积3 637.2万hm2,低产田面积5 107.4万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9. 6%和41.6%。①其次,我国耕地中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较多,质量退化严重。目前,约有1/3的耕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土壤流失总量达50亿吨, 相当于在全国现有耕地上刮去1cm厚的表土,损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 000万吨化肥。最后,我国有近一半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区,这些地区多为瘠薄耕地和坡耕地,且都很分散,大面积农田比重较少。在耕地构成中水田面积占25%,旱地占75%,且旱地中有70%左右没有灌溉条件,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耕地数量减少过快也是我国耕地所面临的严峻现状。据统计,在“十一五” 期间(2001-2005)全国耕地面积共净减少616万llII12,年均净减少耕地123.2 万hm2。“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提出要保住1.2亿hm2(18亿亩)耕地,1.2亿hm2是这5年必须坚守的“红线”,即耕地的安全保障线,任何占用耕地的行为都要进行严格的论证,要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关于耕地的含义与概况分析:http://www.3jise.com/article/5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