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稻作农业历史源远流长,近年在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的距今约6500年的稻田遗迹,已有田埂及人为灌溉系统,与今天的水稻田很相似,是世界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水稻田遗迹。我国长江流域精耕细作的传统稻作技术体系在宋代已基本建立。这主要表现在以耕、耙、耖为核心的整地技术的形成,以育秧移栽为核心的播种技术的形成和以耘田、烤田为核心的田间管理技术的形成。宋代以后我国南方稻作农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稻作科学和水稻生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49年至今,水稻生产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发展时期是1949—1961年,此时期发展的特点是在大力开展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进行了单季稻改双季稻、籼稻改粳稻等耕作制度的改革,并推广了相关先进栽培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起了重要的作用。至1956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3267×l07公顷,比1949年增加了7.6×l06公顷,增产稻谷3.384×107吨,其中因改制扩大复种指数而增产的占55.9%,总产提高了69.8%,单产增加缓慢,年增产不到15千克/公顷。在此时期末,由于某些地区超越客观条件发展双季稻后又被迫回归单季稻,以及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水稻面积减少,单产也降低,总产量相应下降,我国水稻生产出现第一次“滑坡”现象。
第二个发展时期是1962~1979年,此时期的发展特点是:继续选育、推广普及矮秆优良品种,并采用了与之相配套的优化栽培技术,在改革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了双季稻生产,水稻种植面积从1962年开始回升,至1975年发展至顶峰,达3.65 x107公顷。此时期因扩大种植面积而增产的比重下降为35.8%,而单产迅速上升,1979年水稻单产达4.25吨/公顷,较1961年单产2.08吨/公顷提高了104%,平均年增产120千克/公顷,因提高单产而增产的比重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三个发展时期是从1980年至今。此时期杂交水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对水稻增产发挥了重大作用。1980~1990年期间,水稻单产提高了40. 7%,1990年水稻单产达5.72吨/公顷,平均年增产157千克/公顷,是历史上单产年增量最高的时期。1990年以后,由于耕地面积缩小,以及种植结构调整,优质稻面积扩大等原因,水稻总产和单产一度增长缓慢。最近几年由于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的突破,一些综合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水稻单产起了重要的作用,2005年我国水稻总产和单产分别达到1.82×l08吨/公顷和6. 259吨/公顷。
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有逐渐减少趋势,至2003年降至2.678×l07公顷,提高单产已成为维持或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总产量的唯一途径。以提高单产为主要目标的超高产水稻研究是近年来我国稻作科学的热点领域,水稻超高产育种和超高产栽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2003年9月6日的现场验收,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从江苏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买断开发的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Ⅱ优084,在云南省永胜县以稻谷产量18. 466 吨/公顷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纪录。2006年9月7日现场验收,南京农业大学丁艳锋、王绍华等运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原理, 在云南永胜县实施的“水稻新品种‘协优107’精确定量栽培”,稻谷产量达19.325吨/公顷,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新纪录。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http://www.3jise.com/article/52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