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禾本科牧草锈病”的病变症状及其防治

锈病是禾草最常见、最重要的茎叶病害之一,几乎每一种禾本科草或作物都受一种或几种锈病侵染。其中最主要的有秆锈病、条锈病、叶锈病和冠锈病。锈菌是专性寄生物,不引致寄主植物急性死亡,但却使之衰弱减产,抗逆性降低,草地提前失去使用价值。国外曾有报道,认为锈病发生严重的禾草,牲畜如食人一定量后会产生呕吐等中毒现象。这种病草的适口性差,利用率低。下面介绍一些主要的禾本科锈病。

1.秆锈病

是禾草常见病,遍及世界各地,我国以北方受害严重。危害几十属禾本科作物和牧草。受害较重的有若干种冰草(Agropyron spp.)、早熟禾(Poa spp.)、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猫尾草(Phleum pratense)和狗牙根(Cynodon dac- tylon)等。

【症状】植株地上部分均可受侵染,而以茎秆和叶鞘发生最重。病部出现较大的、长圆形疱斑,以后此处的寄主表皮破裂, 露出粉末状孢子堆,初为黄褐色,即夏孢子堆。后期出现黑褐色、 近黑色,粉末状冬孢子堆。

【病原菌】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 Pers.)。属于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柄锈科,柄锈属。

夏孢子单胞,长圆形,黄褐色,表面有小刺,大小为21~43µm× 13—24p-m,有4个芽孔排列在赤道上,有柄,但柄易脱落;冬孢子棒状,双胞,分隔处缢缩,棕褐色,下部颜色较淡,壁光滑,顶壁厚(5~11µm)而侧壁薄(1.5µm),顶端圆锥形或圆形,大小为35~65µm×13~25µm,柄与冬孢子长度相近或更长。

禾柄锈菌因其寄主范围的差异而划分为若干个变种。国内对禾草的秆锈菌变种还有待研究。

【寄主范围】禾柄锈菌的主寄范围极为广泛,可寄生在60多属的禾本科植物上。

【发生规律】禾柄锈菌是转主寄生真菌。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生长季内,夏孢子堆不断产生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发生侵染。生长季后期产生冬孢子越冬。翌年萌发产生担子孢子(担孢子)侵染转主寄主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植物,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返回侵染禾本科而完成整个生活史。但是,对于禾本科秆锈病的流行来说,不一定要有转主寄主的存在和参与。春季,由季风从冬季温暖的地区传来夏孢子,就可以发生侵染并造成流行。但是在转主寄主上发生的有性过程,无疑地也产生许多新的病原菌变种或小种,使抗病的寄主类型丧失抗性,从而增加了抗病育种和防治工作的难度。

秆锈病的流行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发病适温为19℃~25℃。夜间气温15.6℃~21.1℃,植株表面有液态水膜时,最适宜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秆锈菌在潜育期内最适日间温度为23.9℃~29.4℃。故多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和季节流行。降水结露频繁时,或灌溉的草地上,秆锈病常发生较重。

2.冠锈病

也是禾本科最重要的锈病之一。至少以不同生理专化型侵染23属禾本科作物或草。对黑麦草、剪股颖、早熟禾、 羊茅、碱茅、狗牙根等属种危害尤大。使产量和质量下降。

【病症】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其他地上器官。夏孢子堆叶两面生,初为黄色、橙褐色疱斑,而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橘黄色粉末状夏孢子堆。严重时,病斑融合至病叶枯死。生长后期, 衰老叶片背面出现黑褐色稍隆起的丘斑,即病菌的冬孢子堆。

【病原菌】 病菌为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的禾冠柄锈菌(Puccinia coronata Corda)。国外文献报道,至少发现12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危害不同种属的禾本科植物。分布遍及各大洲。

夏孢子堆叶两面生、椭圆形、长条形,大小为1.2~2µm× 0. 8~1. 2µm,夏孢子球形、宽椭圆形、卵圆形,淡黄色,大小为16~21. 3µm×18~25µm,壁厚1~1.5µm,有细刺,有芽孔6~8个,散生;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寄主表皮不破裂。冬孢子棒形,双胞,栗褐色,顶端有3~10个指状突起,上宽,下较细,分隔处缢缩不明显,大小为13~24µmX 30~67µm,柄短而色淡。

病菌的转主寄主为鼠李属(Rhamnus)植物,冠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不必有转主寄主存在。

【寄主范围】冰草属、 翦股颖属、看麦娘属、燕麦草属、燕麦属、雀麦属、拂子茅属、单蕊草属( Cinna)、发草属、披碱草属、羊茅属、甜茅属、赖草属、绒毛草属、黑麦革属、蘸草属、早熟禾属、 雀稗属、三毛草属(Trise- tum)等的若干种均可被冠锈病侵染。

【发生规律】病菌以夏孢子在病残组织上越冬,或在温暖地区以菌丝体和夏孢子在生长中的植株上越冬。翌年,夏孢子重复发生和侵染新株。冬孢子不易萌发,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各种逆境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

3.条锈病

条锈病为一种分布广泛的锈病,我国南北许多省、自治区均有报道,是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主要病害,也严重危害多种禾本科草。

【症状】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主要发生于叶片。夏孢子堆小型,鲜黄色,不穿透叶片,沿叶脉排列成虚线状(“针脚如状),初为小丘斑状,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粉末状夏孢子堆。冬孢子堆主要生于叶背面,近黑色,表皮不破裂,形状与排列形式类似夏孢子堆。

【病原菌】 病菌为担子菌亚门,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 i formis West.)。夏孢子单胞,球形、卵形,淡黄色,壁有细刺,有芽孔3~5个,直径大小为18~30µm,随寄主而略有不同;冬孢子双胞,棒状,深褐色,下部较淡,分隔处稍缢缩,顶壁平截、斜切或钝圆形,大小为30~57µmX15~25µm,未发现有锈子器阶段。

【寄主范围】冰草属、 翦股颖属、燕麦属、拂子茅属、赖草属、披碱草属、羊茅属、大麦属、小麦属、鸭茅属、鹅观草属的若干种植物均有发现。病菌有寄主专化现象,分化为若干个变种或小种。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阶段对寄主反禾草条锈病菌侵染。小麦上的条锈菌侵入适温为9℃~13℃,潜育适温13℃~16℃。此病由于发生适温较低,故多于生育中前期就开始流行。在高寒地区及我国北方分布较广。夏孢子在北纬50。以南均可越冬。

4.叶锈病

叶锈病分布遍及各国。国内各省、自治区常见的叶锈病侵染多种禾本科种属,而以翦股颖、早熟禾、羊茅、多年生黑麦草、冰草和披碱草最常发生。

【症状】主要发生于叶部,其他地上部分受害较少。夏孢子堆较小,近圆形,赤褐色,粉末状,排列不整齐,通常不穿透叶背; 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或叶鞘上,黑色,近圆形,不突破表皮,扁平。

【病原菌】 为担子菌亚门,柄锈属的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Rob.Et Desm.)。夏孢子单胞,球形、宽椭圆形,淡黄色,壁有细刺,有4~8个分散的芽孔,大小为13~34µmX16~32µm;冬孢子棒状,顶部圆形或平直,隔处稍缢缩,孢壁栗褐色,下部色较淡,大小为10~24µm×26~65µm,柄短,无色。转主寄主为唐松草属、小乌头。国外报道,飞燕草属、银莲花属、类叶升麻属和毒毛茛也是其转主寄主。

【寄主范围】 鹅观草属、翦股颖属、披碱草属、早熟禾属、羊茅属、看麦娘属、雀麦属、甜茅属、黑麦属、山羊草属、赖草属燕麦属、单蕊草属、鸭茅属、 偃麦草属、绒毛草属、细坦麦属、小麦属等多种禾本科属作物与禾草均受此病危害。

【发生规律】夏孢子萌发和侵入适温为15℃~25℃。萌发时相对湿度为100%液态水膜。同时也必须有充足的光照,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

5.禾草锈病的防治

(1)选育或引种抗病或耐病的草种或品种不同基因型的禾革,往往对某些锈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由外地或国外引入的抗病材料,应先试种,视其在当地表现,再决定是否大面积种植。以建植草坪用禾草为例,下列草种或品种对一种或多种锈病有一定的抗性。

草地早熟禾品种:Adelphi、Admiral、America、Apart、 Bensun-34、Bayside、Banff、Bristol、Challenger、Classic、Columbi- a、Enoble、Georgetown、Haga、Holiday、Harmony、Maj estic、Meri- on、Merit、Midnight、Mesa、Park、Princeton - 104、Rugby、Victa、 Wabash和Welcome等;细羊茅品种:Ensylve、Flyer、Shadow、 Adventure和Olympic等;结缕草品种:Emerald和Meyer等;多年生黑麦草品种Manhattan等;普通狗牙根和杂种狗牙根是较为耐病的品种。由于锈菌生理小种的大量出现,使得禾草对锈病的抗性很有限。一个草种或品种在当地可能是抗病的,但在另一个地区可能是不抗病的。

(2)科学施肥和合理排灌根据当地土壤分析结果,进行配方施肥。务求土壤中磷、钾元素有足够水平,不宜过量施用速效氮肥。播前细致平整土地;不在低洼易涝处建立草地和草坪;及时排涝,防止植株表面经常存在液态水。不在傍晚灌溉,尽可能在清早及上午浇水,以便入夜时禾草地上部分已干燥。这些措施目的是减少孢子在液态水膜中萌发和侵染的概率。

(3)改善草地卫生和通风透光条件 发病较重草地应适当及时剪草或提早刈割,以减少菌源,并且不宜留种。刈草时尽可能降低刈茬高度,减少病原菌残留量。

(4)药剂防治 针对草坪及科研等地块,可适时喷药防治。可试用下列药剂:萎锈灵、氧化萎锈灵、粉锈宁、羟锈宁、立克秀、放线酮、福美双、福星、硫酸锌、代森锰锌、代森锌、百菌清、吡锈灵、叶锈敌、麦锈灵、甲基托布津、速保利(特普唑)等拌种或喷雾。喷施间隔时间依药剂种类而定,一般每7~14d施药1次。

(5)选用多草种或多品种建植混播草地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禾本科牧草锈病”的病变症状及其防治:http://www.3jise.com/article/5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