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翦股颖粒线虫病
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花序,导致病株的种子和地上部产量下降。在广泛种植翦股颖地区可对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据记载,该病曾在俄罗斯、美国和新西兰等一些地区严重发生。如俄罗斯彼得格勒的细弱翦股颖发病率达44%~98%,病株的生长量仅为健康植株的14%~33%。在美国俄勒冈州,因该病翦股颖种子产量下降50%~75%。我国东北地区因该病原线虫侵染羊草,使羊草的病株率达19. 7%,小花发病率10.8%、重者达93%。在紫羊茅和黑麦草上形成的虫瘿还对牛、马、羊等有毒。 该病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为我国的检疫对象。
【症状】受侵植株在幼苗期无明显症状。在花期表现出典型症状,被害寄主小花的颖片、外稃和内稃显著增长,子房转变为雪茄状的虫瘿。虫瘿初期为绿色,后期呈紫褐色,长4~5mm。而正常颖果的长度仅为1mm。
【病 原】 翦股颖粒线虫:雌虫体粗,热杀死后向腹面卷成螺旋形或“C”形。角质层有细环纹。头部低平、缢缩。垫刃形食道。单卵巢、前伸、发达。卵巢折叠2~3次。卵母细胞呈轴状,多行排列。尾圆锥形,尾端锐尖。雄虫较雌虫细短,热杀死后腹面弯成弓状或近直伸。精巢转折1~2次,精母细胞多列。引带细线形,交合伞向后延伸至近端部,尾端锐尖。
【寄主范围】各种翦股颖草、其他禾本科牧草和杂草。
【发生规律】种子中混杂的虫瘿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翦股颖粒线虫以2龄幼虫在虫瘿中呈休眠状态度过干旱季节,在干燥虫瘿中的2龄幼虫可存活10年。虫瘿在有足够水分的田间吸水后破裂,幼虫逸出侵染寄主植物幼苗,在秋、冬季以外寄生方式在生长点附近取食,翌年春季,寄主植物进入生殖期后,2龄幼虫就侵入正在发育的花序的花芽,并很快发育为成虫,这时受侵染小花的子房已转变成虫瘿。虫瘿中雌虫受精后产卵,卵孵化出2龄幼虫,2龄幼虫在虫瘿内进入休眠状态。2龄幼虫只有在侵入寄主的花芽后才能发育成成虫完成其生活史。
病种子的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病区,风、流水、 农事操作等是病害扩散的重要途径。
【防治】参见羊草粒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2.羊草粒线虫病
羊草粒线虫病在我国黑龙江、内蒙古和河北坝上地区均有发生。发病严重地块,发病率达30%以上。国外也有分布。
【症状】感染粒线虫的植株在苗期或返青期无明显症状。 随植株的生长发育,逐渐看出病株比正常植株低矮,生育期也延、迟,开花晚15—20d。穗形短,穗码较密,浓绿色,部分小穗不能结实而变成虫瘿。包被护颖的虫瘿较正常种子略大,色青绿。若剥去护颖,则为一瘦长的黑褐色虫瘿。
【病原】同翦股颖粒线虫。
虫瘿内的幼虫极耐高温和低温,105℃处理1h,瘿内幼虫不能全部死亡,-5℃~-10℃低温处理4d对瘿内幼虫毫无影响;但幼虫离开虫瘿,耐高温和低温的能力明显减弱。如在45℃下处理15—30min则全部死亡。
【寄主范围】同翦股颖粒线虫病。
【发生规律】收获时,虫瘿混入羊草种子间,或遗落于土壤中。随种子播入土中的虫瘿,吸水膨胀,幼虫复苏,破瘿而出,遇羊草幼苗或幼芽侵入。侵入幼苗或幼芽后的幼虫,在包被生长点的芽鞘之内营外寄生生活;当穗子分化后,幼虫侵入花器,营内寄生生活,破坏雌雄蕊原基,使子房变成虫瘿。羊草抽穗后,幼虫发育为成虫,交尾产卵。卵不久即孵化为初龄幼虫。幼虫在成熟的虫瘿内休眠,1年发生1代。
【防治】
(1)严格检疫 从外地调种时,一定要严格进行检疫,防止病区进一步扩大。羊草粒线虫的检验包括种子检验和田间检验。 ①种子检验,用肉眼直接观察。凡有虫瘿的外部护颖比正常种子的护颖都稍大,颜色青绿。护颖内含一黑紫色、细长的虫瘿。正常种子的护颖近黄色,内含种子,坚硬、较短粗。若发现可疑虫瘿,用直接解剖法分离线虫镜检。②田间检验,应在羊草开花期的中后期进行。凡感染粒线虫的植株,特别是植株的穗部为深绿色,生育期比正常植株晚。病株在田间分布为斑块状,极易鉴别。
(2)建立无病留种田 ①留种田新用的种子要经过严格选种,保证不带线虫。②不要施用可能有粒线虫的有机肥料。③注意田间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要深埋或烧毁。
(3)发病后及时改种 发现有粒线虫感染的地块,及时改种其他不感粒线虫的草种。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分析“禾草种子线虫病”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http://www.3jise.com/article/56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