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甲类害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其成虫和幼虫都可不同程度地为害草地植物,但以成虫食叶为主,常造成牧草叶片出现孔洞、 缺刻和白色条斑,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幼虫为害根部,剥食根部表皮,在根表面蛀成许多环状虫道。为害草地禾草的叶甲有粟茎跳甲、麦茎跳甲、黄曲条跳甲等,在我国北方分布非常普遍。
1.形态特征
(1)粟茎跳甲成虫体长2~6mm,略呈卵圆形,全体青蓝色, 有光泽。触角11节,基部4节黄褐色,5~11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梯形,两侧缘微向外拱突,宽度稍大于长度。鞘翅上有由刻点排列而成的纵线。足黄褐色,各足部基节及后腿节黄褐色;后足腿节肥大发达,善于跳跃,其胫节外侧具有凹刻,并生有整齐的毛列。 腹部腹面金褐色,散生粗刻点(图6-26)。
卵长0. 75mm,长椭圆形,米黄色至深黄色。
幼虫为老熟幼虫,体长4~6.5mm,长筒形,头、尾两端渐细。 头部黑色,前胸盾板和臀板褐色,其余各节污白色,各节背面及侧面散生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的暗褐色斑。胸足褐色。蛹为褐蛹,长约3mm,乳白色略带灰黄色,腹部末有2刺。
(2)黄曲条跳甲 成虫体长1.8~2.4mm,黑色。每个鞘翅上各有1条黄色纵斑,中部狭而弯曲。后足腿节膨大,因此善跳,胫节、跗节黄褐色。卵长约0. 3mm,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
幼虫为老熟幼虫,体长约4mm,圆筒形,黄白色,头部和前胸背板淡褐色。 胸、腹各节有不显著肉瘤,其上生有细毛。
蛹长约2mm,椭圆形,乳白色。头部隐于前胸下面,翅芽和足达第五腹节, 胸部背面有稀疏的褐色刚毛。腹末有1 对叉状突起,叉端褐色。
2.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
(1)粟茎跳甲 在北方每年发生1~3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土温达17℃左右时开始活动,20℃时活动最盛。当苗高3~4cm时多潜入心叶中部取食,引起心叶枯萎或折断。成虫善飞且有假死性。温暖干燥时最为活跃,但中午强光照射时会潜伏在土块下。成虫产卵于寄主根际。幼虫孵化后即钻人近地面的茎部,向上蛀食,造成幼苗枯心,株高4~9cm的幼苗受害最多,每头幼虫可为害3~4株苗。 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第一代成虫一般发生于6月份至7月上旬, 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幼虫为害期,8月份成虫羽化。各虫态平均历期为:卵期11d、幼虫期14~15d、蛹期4~11d。
(2)黄曲条跳甲 黑龙江每年发生2代,青海每年3~5代,宁夏、华北地区每年4~5代、华东地区每年4~6代,华中地区每年6 --7代,华南地区每年7--8代。以成虫在落叶、土缝、草丛中潜伏越冬,翌年春气温达到10℃以上开始取食,20℃时食量大增。成虫善跳跃,高温时还能飞翔,以中午前后活动最盛, 阴雨天不太活动,有趋旋光性。成虫寿命30~80d,最长可达1 年。产卵期可延续1个月以上,因此世代重叠,发生不整齐。虫卵散产在植株周围湿润的土块间隙中或细根上,平均每个雌虫产卵200粒左右,卵期3~9d。卵需在高湿情况下才能孵化,幼虫孵化后在3~5cm的表土层中啃食根皮,幼虫期12~20d,共3 龄。老熟后在3~7cm深的土壤中化蛹,蛹期20d。全年以春、秋两季发生较重,并且秋季重于春季,湿度高的草地和草坪重于湿度低的草地和草坪。
3.防治方法
(1)农业方法 ①及时清除残体和枯草,防止害虫在此越冬。 ②春、秋季防止草地积水。③幼虫为害严重期,可连续几天多浇水,以防止根部疏导组织的破坏,加速牧草的生长。
(2)药剂防治 成虫盛发期还可喷施90%敌百虫晶体1 000 倍液、50%马拉硫磷乳剂或50%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等,幼虫为害时结合浇水还可用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灌根。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分析叶甲类害虫的识别与防治应该注意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5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