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分析草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概况

1.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自然保护区在19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萌芽,以186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保护红杉树而建立的保护区为首,1872年美国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从此自然保护区就开始了兴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自然保护区首先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引进与发展。1972年举行的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发展会议后, 自然保护区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许多国际机构都开始在该领域展开工作。

自然保护区在发展中国家被引进及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就是1956年建立在广东鼎湖山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工业、农业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截止2004年底,我国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 194个,面积也超过了1. 48.亿hm2,大约占国土面积的14. 8%。这其中有226处的自然保护区是属于国家级的。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但是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仍存在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片面强调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问题。

2.我国草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是一个草地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近4亿hm2,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 7%,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也明显大于林地面积。草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地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它与耕地、海洋、森林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地资源, 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草原自然保护区的设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止2004年底,我国共有各级草原自然保护区52个,总面积465万hm2,占全国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的2. 4%。草原保护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较全、分布较广泛的基本网络框架,对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他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立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而且面积也很有限,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 占国土面积的41.7%的草原,保护区数量仅为自然保护区总数的2.4%,面积也只占到了3. 1%,这与我国草原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另一方面,已经建立的国家级的草原保护区仅有4个,其余少量属于省一级,大部分都是县一级的保护区。在我国草原面积大、草原类型丰富、珍稀物种多的实际状态下,现有的草原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保护面积远远不够,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远远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3.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草原生产能力总体偏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没有根本提高,保护建设草原、发展草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保护,在一些地区,保护区内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极其严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简单地把自然保护区作为一般的旅游景区,利用保护区特殊原始的生态作为旅游吸引点而进行开发,造成了对保护对象和资源的破坏及影响。另外,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思想,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也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部分原因。

加之大量的游客涌人,而且游客缺乏足够的生态意识,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对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保护区出现了资源退化现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发展旅游业,竟违反河道管理规定在二道白河上游河段拦河修建综合旅游馆,迫使河流改道,造成水质污染,导致水土流失。 这种违反规划、盲目兴建旅游设施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于其他保护区内。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分析草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概况:http://www.3jise.com/article/5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