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互联网+土地流转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送来“及时雨”

民政部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今年7月份洪涝、台风、地震和风雹、旱灾等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7018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290.8千公顷,其中绝收1515.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31亿元。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我国农业生产压力陡增,如何有效在自然灾害中保产,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了一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推动建设减灾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不失为良策之一。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我国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需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公斤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土地流转达到土地集约规模化就成为了必然选择,而近年来土流网等“互联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的迅速发展对农地规模经营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来说更是一场“及时雨”。

多地力推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速农业现代化

自2011年以来,重庆市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完成181万亩。为了加快完成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797万亩的任务,重庆市重点着手建设资金的筹措,一方面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等投入。据悉,“十三五”时期,已有3家国有银行给予重庆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授信额度为360亿元。

此外,在近日福建出台的《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表示,“十三五”规划期内,全省将建设完成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性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851万亩。目前福建各级政府正协调项目落实、资金拨补、责任管理等事宜,力促完成建设任务,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互联网为土地集约规模化插上希望的翅膀

2014年,一号文件首次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现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使得我国的土地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自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策的扶持下不断壮大发展,掀起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他们通过将土地由“零”变“整”规模开发,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给农村土地市场带来商机的同时更是开拓出了一片蓝海。

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种田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是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做到“旱涝保产”,为农民的收益保驾护航。

但是在土地集约规模化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及土地评估不专业、贷款难等带来流转不畅问题,使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度受阻。土流网等互联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的迅速崛起,让政府和型农业经营主体看到了希望。

借助互联网技术,土流网O2O线上信息平台与线下流转中心“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帮助流转交易双方掌握真实高质的土地信息,并提供土地考察、土地评估、土地项目策划和土地贷款等一系列服务,在有效规避土地流转风险的同时保障流转双方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土流网给土地流转搭好了一条集约规模发展的高速公路,并已在这条高速公路上抢占了市场先机。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互联网+土地流转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送来“及时雨”:http://www.3jise.com/article/5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