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因旅游开发而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区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旅游开发造成保护区的环境污染;增加了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基础设施造成区内景观破碎化;破坏了保护区内原始居民的民俗风情。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草原保护区建设及草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不足,政治措施落后
自然保护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提高知名度,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客观可行性,单纯追求宣传效果,对自然保护区的宣传非常重视,目的在于有一个“国家级”的品牌,寄希望很高,想名利双收。可建立后大失所望,因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严格,捆住了手脚,就把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形成建立自然保护区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畏难和消极抵触情绪,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有些领导者为了在当政期间留下赫赫政绩,盲目开发生态资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使当地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问题。湖北神农架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文明的基因库,但是不合理的开发已使该区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神农架的核心修建了公路,许多珍稀动物被逼上神农顶。许多旅游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单纯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其后果是旅游区的土壤板结、景物破坏、生态系统退化。
(2)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经营者的短见, 许多草地生态旅游区开发以后,就盲目建饭店、景点和娱乐设施, 而对旅游容量的控制、生态环境的检测等则置之度外,这种只开发不保护的短期性的经营行为导致旅游区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失衡。
(3)人口压力增大,草畜矛盾突出
在我国草原地区,由于法律意识薄弱,还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超生现象比较严重,而且草原地区的居民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大都留守在当地,这就使得当地居民越来越多,饲养的牲畜也必须越来越多才能满足当地人生活的需求。而草原的面积却是固定不变甚至退化后逐年减少, 草原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供不应求,迫使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
(4)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不高,使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发展产生矛盾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大多数居民具有刀耕火种的习惯,耕作方式落后,依赖自然资源的程度很大,靠山吃山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国家把社区居民具有利用价值的森林等自然资源划入保护区后,居民的生产生活来源被切断,保护区居民误认为是自然保护区所为,使得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管理阶层的矛盾愈演愈烈。
(5)投入不足,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部分自然保护区工作运转困难,表现在资金缺口大,谋求发展的途径少,管理能力缺乏,与此相适应的保护、科研、宣传力度有限。自然保护区在建立初期总是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寻求正常支出资金,因此自然保护区职责难以履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统一。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浅析草原保护区建设及草业发展方面有哪些问题?:http://www.3jise.com/article/5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