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历时五年 青岛1057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已建成

在山东青岛平度市经济开发区城东埠农村社区,崔金波说:“我母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常年吃药打针,想办个大病门诊证。到社区服务中心交了材料,两天就办好了。真快,还省事。”其实,城东埠社区中心仅是青岛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的一个缩影。2012年青岛规划的1057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经过5年持续建设,2016年已全部完成基础设施配套,达到了“八有十进”标准,并挂牌运行。有900多处社区中心实现了规范运转,初步形成了农村社区化服务框架体系。社区中心是统筹政府、社会、市场资源的重要平台,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阵地,对于加快‘三农’发展、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具有标志性意义。

“八有十进”构建社区化服务框架

青岛共有村庄6056个,农民157万户、495万人,村均259户、816人。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随着农民生产、生活、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对镇村服务提出了多元化要求。由于村庄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经济较弱,以村庄为单元的服务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民的服务需要。

青岛市委农工办相关工作人员说:“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2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并制订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将6056个村庄规划建设为1057个农村新型社区。”五年来,青岛市级、区市、镇街三级政府投入超过30亿元,在每个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一处高标准的服务中心,建设面积均达1000平方米以上。现在,青岛已初步构建起了农村社区化服务的框架体系。所有社区中心达到了拥有办公场所、综合大厅、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党员教育室、文体中心、综合超市“八有”标准,实现了行政审批、经济发展、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教育培训、人口计生、社区警务、商贸金融“十进”社区。

“三支队伍”确保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即墨共规划建设了162个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中心工作人员己达1100多人,初步形成了镇村干部、社会组织、志愿者‘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队伍,实现了农村管区、社会治理、社区服务一体化。如今,青岛1057处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整合镇村干部资源,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已经形成了7342人的镇村干部和志愿者服务队伍。

北宅街道共建设了六个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社区党委,党委成员由街道党政及部门负责人担任,通过下沉街道和经管、民政、计生、公安等部门人员,抽调优秀机关干部,选配了48名社区干部。在青岛,近两年社区的社会组织服务队伍壮大很快。多数社区引导供销、商超、邮政、物流、银行、保险、电商、律师等组织,向社区派驻了机构和人员;组织农村专业大户,带头成立了一大批农民合作社。

在城阳区夏庄街道山色峪社区中心,社区党委书记孙辛功介绍:山色峪社区组织民间艺人、大学生、热心居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组建了7支民间艺术团、大学生服务团、社区广场舞、社会治安等志愿者队伍。鼓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等乡贤,组织了老年志愿者协会。

“三大服务”便民富民安民

莱西市南墅镇青山社区一农民说:“以前买种子化肥农药,都要到集上。社区中心开了农资超市后,都到超市来买。质量有保证,还有政府补贴,价格也便宜。”青岛市农委社区处处长相关负责人说:“青岛的社区服务中心,就像一个个‘三农’服务超市,推进了公共服务下沉和社会治理前移,聚集了农村发展要素,初步构建起了公共服务、经营服务、互助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化服务体系。”

在莱西市南墅镇北墅社区中心,镇党委书记姚军说:“2013年南墅镇将原来由镇级办理的42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放到社区中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登记等18个事项,实现了社区中心现场办理;农村低保、人口计生、残疾优抚等24个事项,实行了社区中心代办。”

胶莱镇的社区中心,也是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农民培训、农产品检测、土地流转、农技推广、产权交易、农机监理、动植物防疫等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社区中心。即墨市移风店镇,社区中心规划和引进了供销、银行、邮政、商超、电商等经营性服务机构,可为农民提供生活生产用品、公用事业缴费、手机充值、存取款等服务。在平度市明村镇,农村社区创新了许多互助性服务形式。开展了邻里互助、纠纷调解、助残帮困、文化娱乐、少年托管等互助活动;通过购买服务、社会捐赠等途径,鼓励驻社区的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互助服务,为留守老人、儿童等提供亲情关爱。

“三项措施”力保社区规范化运转

农村社区及其服务中心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了实现社区中心的正常运转和规范服务,青岛采取了落实主体、保障经费、创新模式“三项措施”。

为了落实农村社区化服务责任,青岛明确,区市党政是农村社区化服务的领导主体,镇街党政是责任主体,社区党委(总支)是实施主体,共同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同时,制订了社区服务绩效考评办法,引入社会满意度评价机制。每年组织村民代表和驻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一次满意度评议,结合评议结果进行奖优惩劣。落实了农村社区中心运转经费。加大了公共财政投入,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亿多元,作为社区中心运转补助经费。在莱西市,从2013年起市镇财政按照薄弱农村社区30万元、中等社区20万元、城市社区10万元标准,给予运转补助。在黄岛区,按服务人口每人每年10元标准,安排财政预算,用于社区中心运转经费和薪酬。

探索了社区服务“五步模式”。实行了“首问首接负责+全程代理分办+内部限期流转+办结即时反馈+满意度回访”服务,形成了社区服务“五步模式”,让农民少跑腿、办成事;根据不同群体、不同需求,推行了精准服务,实行“现场办理+即时办结”“委托代理+限时办结”“亲情预约+登门接办”“互联网++社区服务”;在农业上,推广了“保姆式”“菜单式”等托管服务模式。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历时五年 青岛1057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已建成:http://www.3jise.com/article/5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