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又叫地龙,是对环节、变温动物门寡毛纲类动物的通称,具有分节现象:由100多个体节组成,那么蚯蚓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呢?据生物专业研究生李同学透露,蚯蚓有着"六喜六怕"的生活习性: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暖、喜甜酸味道、喜同代同居;怕光、怕震动、怕水浸泡、怕闷气、怕农药、怕辣碱。
一、蚯蚓六喜:
1、喜阴暗: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 夜间外出活动, 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 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
2、喜潮湿: 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 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3、喜安静: 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
4、喜温: 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低于8℃即停止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22-26℃。
5、喜带甜、酸味: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金属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月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食物通过消化道,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出。
6、喜同代同居: 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性。尤其高密度情况下,小的繁殖多了,老的就要跑调、搬家。
二、蚯蚓六怕:
1、怕光: 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 趋向弱光。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具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2、怕震动: 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 而且不能震动。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3、怕水浸泡: 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 甚至不少陆生蚯蚓能在完全被水浸没的环境中较长久地生存。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
4、怕闷气: 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当氨超过百万分之十七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烟气中主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
5、怕农药: 据调查,使用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一般有机磷农药中的谷硫磷、二嗪农、杀螟松、马拉松、敌百虫等, 在正常用量条件下,对蚯蚓没明显的毒害作用,但有一些如氯丹、七氯、敌敌畏、甲基溴、氯化苦、西玛津、西维因、呋喃丹、涕灭威、硫酸铜、三九一一等对蚯蚓毒性很大。大田养殖蚯蚓最好不用这些农药。有些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钾、氨水等在一定浓度下, 对蚯蚓也有很大的杀伤。如氨水按农业常用方法兑水25倍施用,蚯蚓一旦接触这种4%氨水溶液水则几十秒,多则几分钟即死亡。所以,养殖蚯蚓的农田,应尽量多施有机肥或尿素。尿素浓度在1%以下, 不仅不毒害蚯蚓,而且可以作为促进蚯蚓生长发育的氮源。
6、怕酸碱: 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当然, 不同种类对环境酸碱度忍耐限度不同。八毛枝蚓、爱胜双胸蚓为耐酸种。可在PH 3.7-4.7之间生活。背暗异唇蚓、绿色异唇蚓、红色爱胜蚓则不耐酸,最适PH为5.0-7.0。碱性大也不适宜蚯蚓生活,据对环毛蚓在PH1-12溶液中忍耐能力测定表明,在气温20-24℃,水温18-21℃情况下,PH 1-3和12时蚯蚓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内便死亡。随着溶液酸碱度偏于中性,蚯蚓死亡时间逐渐延长。目前人工养殖赤子爱胜蚓和红正蚓,最好把饲料调至偏弱酸性,这样有利于蛋白质等物质的消化。
附:蚯蚓的运动器官是刚毛
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在它的身体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等方面必然会对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首先,头部因穴居生活而退化,虽然在身体的前端有肉质突起的口前叶, 在口前叶膨胀时能摄取食物,当它缩细变尖时又能挤压泥土和挖掘洞穴,但因终年在地下生活,并不依靠视觉来寻觅食物,所以在口前叶上不具有视觉功能的眼睛而只有能感受光线强弱或具有视觉的一些细胞。
蚯蚓的运动器官是刚毛,也就是说它是依靠刚毛来活动的。利用刚毛,它能把身体支撑在洞穴里,或在地面上蜿蜒前进或后退。
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的体节组成的,在每个体节与体节之间的背中央有一个小孔,叫背孔。这个小孔和身体里边相通,所以它的体腔液可以从这个小孔里射出来,利用这种液体湿润身体,以增加它在土穴中的滑润, 减少与粗糙砂土颗粒的摩擦,并防止体表的干燥。此外,体表的湿润还与蚯蚓的呼吸密切相关, 因为它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通过湿润的表皮来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的。
蚯蚓的感觉器官也因为穴居生活而不发达, 只有在皮肤上能感受触觉的小突起,在口腔内能辨别食物的感觉细胞,以及主要分布在身体前端和背面的感光细胞,这种感光细胞仅能用来辨别光线的强弱,并无视觉的功能。
蚯蚓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全部过程。生活史包括一个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和受精, 到成体的衰老、死亡。人为地一般分为蚓茧形成、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三个阶段。
土壤是野生蚯蚓的食物来源, 又是它栖息的场所。土壤包含着蚯蚓生活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各种生态因子对蚯蚓有着错综复杂的影响。
从全国来看, 蚯蚓的分布、密度随着地区、土壤类型、季节、温度和有机质的数量而有较大的差异。
附二:变温动物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蚯蚓的运动和排泄物对改善土壤的质量非常有益,可使土壤的透气性保持良好,使土壤保持健康状态,对农业有重要作用。一只健康的蚯蚓每年能翻转一英亩中的20~40吨泥土。
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因此,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工厂,并把蚯蚓养殖工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环节、变温动物蚯蚓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http://www.3jise.com/article/6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