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农村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至今已经在集约化、现代化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的局限性;随着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传统工业不再具备优势。因此,作为人口大国,农村土地资源应是未来20年重点投入的对象。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建立各种园区,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了统一、合理的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但由于多因素制约,限制了农村土地资源内在效益的发挥。只有通过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与规划,制订地方产业结构政策,扩大资金投入渠道,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才能真正提升其使用效益。

  1、农村土地资源现状

  (1)可耕地资源减少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各项目开发建设用地不断增多,土地资源(主要为可耕地)正日益减少。特别是2006年以前,大多数项目用地缺少规划和论证,且土地使用价格也较低廉,致使土地使用比较随意,只注重投资建设,较少考虑可持续发展。

  (2)耕播面积减少,种植效益较低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建设,发达地区的工业激增,吸引了落后地区近70%的劳动力,很多地区的农村几乎都是老人、儿童在家留守,导致很多田地空荒无人耕种。农村土地耕种面积之所以大幅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种植效益相对较低。

  (3)配套设施日趋恶化

  20世纪70年代,国家对农村耕地园田化进行了大规模的配套水利、机耕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但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这些设施遭受的破坏程度比较大,虽然国家每年拨出专用经费进行整修建设,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现代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机耕路遭受的破损程度更加严重。

  (4)农村文化缺失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非常落后,几乎是缺失;20世纪70―80年代,农村经常组织看电影、文艺演出等,近年来,农民闲暇时间,除看电视外,麻将赌博现象也较普遍。特别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少新思路,符合当代农村发展的农村文化严重缺失。笔者认为现代农村文化的内涵应囊括网络与信息、科学普及与推广、法律道德教育与宣传、民俗传承与发展、观念转变与更新、政策宣讲、基层干部与老百姓之间的互动,以及组织符合农村生活实际状况的其他活动等。

  2、合理利用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土地资源现状,依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安徽省国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规划、流转等工作的有效实施,改善农村土地使用效益。

  (1)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由县政府组织,联合农业、国土资源、工信、财政等部门,聘请相关专家,召集各乡镇相关负责人,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认真分析,科学对全县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各乡镇对其土地资源使用进行详细规划;规划过程应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与合理布局,同时考虑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2)推进土地流转制度

  A、宣传土地合法流转制度。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自发进行,多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口头合同比例较大。经由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登记、备案及公证机关公证后流转的土地很少,导致农村土地转让的随意和无序。经营过程中一旦出现纠纷无法追究责任,而且部分村组干部不尊重农民意愿,直接充当土地流转主体,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搞强制性的土地流转。因此,监管部门应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媒体、会议、宣讲等各种措施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合法性宣传和解释力度,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B、土地使用权证。土地使用权证是指农村土地经营权,由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颁发的合法证件。期限一般是30年,到期以后重新进行延包,只能从事农业生产。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动土地资源合法流转的基本前提。由于土地使用权证是经营许可,经营范围有限定,经营主体可以改变,因此其具有一定的流转特性。

  C、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服务体系与监督管理机制。当前,农村耕地的流转现象很普遍,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给他人耕种,转包的约定主要是口头约定或较简单的协议,几乎很少通过公正;在出现诸如费用、土地破坏等问题时,容易产生矛盾纠纷,这主要是缺少土地流转市场与服务体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构与流转地价的评定标准不统一、缺乏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机制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尽快制定科学的地方政策法规,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与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D、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现代科技支撑,而农民在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如果引进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土地流转,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合作方式,如工商资本可以对前期投入、确定种植品种、技术支持、收购等方面负责,农民负责按标准生产,并按合理价格定向售出,这样能有效发挥各自优势,互惠双赢。

  (3)加强土地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整治主要是针对沟系交错、地类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和林网建设,从而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使其易于实现机械化生产,扩大农田面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各乡镇应抓住契机,在不影响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根据农业耕地的详细规划,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集资金,或申报农业改造项目,做好计划,分步实施。

  (4)调整农村土地种植结构

  在进行土地整治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农业、民生农业、生态农业等,有条件的地区可生产商品价值高的水生蔬菜、特种瓜果、中草药等。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为这些农产品寻求出路;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或工商资本进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3-4]。

  (5)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农村土地资源的充分使用与效益的最大化,源自对土地资源合理、有序、有效利用与创新;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是用好土地资源的前提。首先各级领导要解放思想,运用土地资源利用的创新思维,将规划、管理、落实等一系列工作做实做细,经专家指导,服务本地农业发展;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与教育,让其转变传统耕作观念,了解并接受现代农业生产的优势与效果,珍惜土地;再通过调研摸底、专家参与、规划等工作,先行试点、分步实施,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的潜能,真正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http://www.3jise.com/article/20733.html